3月房市人氣、買氣緩步回流 自住剛需買盤轉積極

3月房市人氣、買氣緩步回流 自住剛需買盤轉積極

3月房市人氣、買氣緩步回流 自住剛需買盤轉積極

3月房市人氣、買氣緩步回流 自住剛需買盤轉積極

自住看房買房變積極,北市以總價1500~2000萬元成交占比明顯增加(圖/記者洪麗馨攝)


富比士地產王記者洪麗馨/台北報導


農曆年後看屋人潮逐漸回籠,買氣也有回流趨勢,各大房仲業者今(31日)日公布內部成交數據,3月房市明顯較2月回溫,包括永慶房屋、台灣房屋與中信房屋所公佈的3月成交量,皆較上月回升,分別為月增31%、25.6%、27.1%,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呈現衰退趨勢年減4.2%~16.1%。


信義房屋指出,農曆年後市場買氣就緩步回流,3月房市仍是自用當道,北市以總價1500~2000萬元占比明顯增加,反映北市首購族的買氣穩定,新北市總價700~2000萬元交易穩定,桃園市則是總價700~1500萬元,台中市則是總價1000~2000萬元表現最好,高雄市則是主要成交700~1500萬元最多。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去年下半年積壓不少遞延買盤,今年農曆年後已經看到遞延買盤溫和回流,買方一方面對房價與連續升息有點猶豫,另一方面,面對通膨,心裡有台幣越來越薄的預期,兩者拉鋸下,成交速度明顯放緩,而有意售屋的屋主也發現看屋過程買方不是很積極,待售一段時間降低房價預期才能順利成交,因此和去年同期相比,房屋流通的天數增加近一個月的時間。


房市回歸供需基本面,自住買盤進場轉趨積極,永慶房產集團統計,3月全台交易量較2月成長31%,其中以台中成長42%最多,其次則是新竹縣市量增40%,桃園成長31%,高雄量增29%,台北、新北與台南均量增超過二成,台北成長23%,新北與台南則均成長21%,但整體交易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仍為年減15%。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通常在農曆年後民眾會回歸正常看屋步調,交易量會有較明顯的成長,尤其3月進入房市交易旺季,自住、長期置產投資需求陸續出籠,加上台股高檔盤整,民眾消費與購買耐久財信心回升,而房市政策面則已大致底定,衝擊逐漸淡化,加上全球通膨升溫的狀況短期難改變,部分民眾也預期房價欲跌不易,促動民眾積極進場,讓今年3月交易量月增逾三成,整體而言,今年房市交易量縮態勢已確立,挑戰不小。


3月份工作日較上月長,雖市場氛圍信心不足,但不動產交易量相對上月依舊量增。中信房屋統計3月份整體交易量,全台成交件數較2月份增加27.1%,連續兩月呈現正成長,但較去年同期仍年減-16.1%。


六都表現方面,3月份台北市月增37.9%、新北市月增4.7%、桃園市月增55.7%、台中市月增57.1%、台南市月增58.3%、高雄市月增44.1%。與去年3月同期相較,台北市年增6.9%、新北市年減10.6%、桃園市年減9.0%、台中市年減16.3%、台南年增11.6%、高雄市年減22.2%。


中信房屋總經理張世宗表示,前兩月受到政府政策與年節因素影響,買賣雙方產生價格拉鋸戰,在三月水到渠成,加上通貨膨脹風聲鶴唳,股票市場山雨欲來,刺激了不動產市場避險型客戶的購屋需求,台北市因區位優勢,物件尤具高保值性,因此月年雙增拉紅盤,但在三月下旬央行為緩解通膨壓力升息半碼,在利率升高之下,恐影響買方進場意願。而今年貨幣政策恐將持續緊縮,依靠投資買房獲得高投報的黃金時代已經遠去,現在是自住客進場的時機點,除了有機會買到以往搶不到手的好物件,賣方也逐步鬆動讓利,議價空間加大。


台灣房屋集團統計內部成交行情,觀察3月價量變化,七都交易量對上月平均增加25.6%,價增1.9%,與去年同期相比則整體年減4.2%,價格年增5.4%。


交易量增較多區域為新竹量增40.3%、桃園量增38.5%、台北量增23.6%、台中量增22.9%,台灣房屋集團趨勢中心執行長張旭嵐表示,量增最多的新竹、桃園,除了小宅交易熱絡,今年也出現許多高總價的住宅交易,顯示剛性需求的首購和換屋型的購屋規劃不因升息停擺。


張旭嵐表示,央大公布的3月份「購買房地產時機」,已連續31個月落在100點以上的「樂觀區」,顯示通膨更逼得購屋族把遠光放遠,以自住為前提的購屋意願不減,趁著市場低迷、升息循環尾聲,多空議題交雜的時機,積極議價。而通膨環境下,高資產客群更加謹慎配置資產,蛋殼區雖有總價低的優勢,不過供給量大,價格波動也大,反觀蛋黃區需求大,保值性高,因此今年交易主力還是機能佳的中古住宅,或老商辦較能吸引目光。


對於房市現況,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總監郎美囡則指出,3月買氣有回溫跡象,觀望已久的買方漸漸願意進入市場,且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通過後,內政部確定預售限制轉售不溯及既往,房市沒有出現倒貨潮,價格依然持穩,相對低價的物件容易銷售,但前幾年漲幅過高的區域會讓買方擔憂價崩風險,成交量自然不理想,且本月央行再升半碼,房貸壓力增加降低買方購買力,讓價空間大才能擴大成交量。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