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辦物業管理新風潮 解決企業人才流失困境 增加租金收益
商業大樓引進生活機能,為企業加分更留住人才,租金收益也因此提升,成為近年商辦營運新風潮。(圖/記者鄭志宏攝)
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台北報導
後疫情時代,員工紛紛從原本已習慣在家工作的環境,再度回到職場,只是近年來,商業大樓不斷的求新求進步,也逐漸朝向 ESG 的方向前進,不只企業重視員工的辦工環境,自用型企業開始引進具有生活機能條件的品牌進駐,除了增加本身的核心競爭力,也讓員工願意留下為公司賣命。
仲量聯行智能辦公資深協理莊景涵表示,商業大樓引進食衣住行育樂,主要是維持這棟大樓的競爭力,但相對的大棟要有足夠的空間才有能力釋出空間,或許會失去一些租金回數,但可以從其他樓層的租金來支撐;像是 101 的 35、36 樓的咖啡廳、會議室等,也都有收益,嚴格說起來,並不會影響租金收益平衡。
第一太平戴維斯研究部協理丁玟甄表示,國泰置地全棟已接近滿租,前年開始,房東國泰人壽將 24 樓原本招租空間,因應商辦服務飯店化、友善多元服務設施的全球趨勢,改為租客服務空間, 除了超商 7-11,還有藥局、會議空間等,共約 300 , 重點是完全是針對租戶的服務區,外面陌生人無法進入。
而受到 2022 年股債動盪及防疫險拖累,壽險業投資熱潮急速降溫,反而增加企業投資自用的比例,仲量聯行統計,近 2 年自用型買方從 33% 上升至 54% ,企業的剛性需求成為商用不動產交易的骨幹。
企業專注於自身的核心業務,若還要兼顧「設施物業管理」這項工作,企業寧可將人力留住,將物業管理選擇外包;物業管理指的是以建築物為主體,發展出相關管理事務,包含資產管理、建築物管理及生活服務三大業務範疇。
莊景涵表示,台灣的設施物業管理面積,在過去的 5 年,都呈現 2 倍的增長,成長超過 50%,顯示有越來越多企業看見外包設施物業管理服務的價值,進而尋求專業協助,選擇將該項必要之服務委外給整合性物業管理公司。
仲量聯行智動辦公部資深協理張儀芬表示,外包設施物業管理的好處不僅體現在解決企業人才難尋、也能讓客戶專注於核心業務提升競爭力、分散風險,現階段與高科技和半導體產業有緊密的聯繫,能提供豐富與先進的成功案例供參;透過專業 SOP 以及國際化的服務標準,可確保客戶營運穩定,提供員工舒適的工作環境,也提供相關物管從業人員個人職涯升遷機會,提高留任率。
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侯文信表示,在 ESG 的熱潮下,建物的有效營運管理與減碳成為重要議題,高品質的設施物業管理在商用不動產生命週期中扮演非常重要的一環;仲量聯行在全台灣管理超過 80 個案點,管理面積到今年已達 65 萬坪,員工人數、營業額以及客戶數量,幾乎是同業的 2 倍之多,為仲量聯行帶進不少營收。
侯文信指出,預期未來會有更多企業開始重視外包設施物業管理服務的選項,不只能解決人力短缺的問題,更使企業能將資源投注在真正能帶來價值的核心業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