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打炒房「五大成效」真的有效? 專家直指市場扭曲才是後遺症

央行打炒房「五大成效」真的有效? 專家直指市場扭曲才是後遺症

央行打炒房「五大成效」真的有效? 專家直指市場扭曲才是後遺症

央行打炒房「五大成效」真的有效? 專家直指市場扭曲才是後遺症

央行稱打房奏效,但房市交易量大幅縮水,市場是否真的健康?專家直指政策扭曲,交易環境變得更加不穩定!


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台北報導


央行近期向立法院提交「不動產信用管制措施檢討」報告,強調過去幾年打炒房政策已帶來五大成效,包括房市降溫、購屋預期心理下降、無自住貸款優先、金檢 160 次,以及降低金融風險。然而,房市專家李同榮直指,這些「成效」實際上只是政策與市場脫節的結果,交易量萎縮、房價背離、銀行放款受限等問題,反而讓市場更扭曲,房市的長期健康發展令人憂心。


央行聲稱打炒房奏效,房市交易量大縮水是「好事」嗎?

央行強調,在連續 7 波打房後,房市交易量大幅縮水,代表市場過熱情況獲得控制。但李同榮認為,房地產市場本就有技術循環,房價漲跌受全球經濟、資金流向等因素影響,而交易量過度縮減,反而顯示市場被政策扭曲。他指出,房市健康發展的關鍵不只是控制房價,更應維持穩定的交易環境,讓市場自然運作。


「如果打房真的有效,為何需要七波?」李同榮質疑,政府應該檢討政策是否真的對症下藥,而非一再重複「強力打房」的手段,讓市場陷入惡性循環。他指出,近年來的房市調控,已讓換屋市場大受影響,連帶影響整體產業鏈,如營建、裝修、家具等相關行業都受波及,導致經濟活絡度下降。


新青安成「政策黑洞」? 央行避談貸款結構失衡

央行報告中特別提到「無自住貸款比率下降」,強調信貸資源優先提供給自住購屋者,避免市場過度投機。然而,李同榮直指,這其實是「新青安」政策帶來的結果。由於政府推出高成數低利率的房貸優惠,導致市場搶購效應加劇,年輕族群為了搶搭低利貸款,反而加劇了房價上漲趨勢。


「新青安變成市場最大的推升動力,建商看到需求上升,也開始加碼推案、購地,進一步帶動市場資金流動,這真的符合政府打房的初衷嗎?」他強調,政府一方面打壓投資客,一方面卻用補貼政策鼓勵年輕人買房,這種政策矛盾才是市場失衡的根本原因。


三年金檢 160 次,政府真的控管好金融風險了?

報告指出,央行自 2021 年以來已進行 160 次金融機構專案金檢,確保銀行貸款風險可控。但李同榮認為,頻繁的金檢反而暴露出金融監理機制的問題,「如果銀行貸款機制真的健全,為何需要這麼多次金檢?」他認為,市場應該依賴科學化的金融風控機制,而非靠著一次次的「突擊檢查」來修正問題,這只會增加銀行業務負擔,甚至影響正常放貸。


此外,數據顯示,本國銀行的逾放比(貸款違約率)近 4 年來都穩定在 0.15% 左右,並未出現明顯惡化。李同榮質疑,既然風險本就不高,央行又何需過度干預?「金融機構應該有自主判斷的空間,過度管制只會讓市場更加僵化,對銀行、企業和一般購屋族來說,都不是好事。」


政策誤導市場,投資、投機分不清

李同榮指出,政府經常將「投機炒作」與「正常投資」混為一談,這種模糊不清的定義,導致政策頻頻出錯。他表示:「房地產市場不能只靠自住需求支撐,投資行為其實也是市場正常機制的一環。」租屋市場的供給,大部分來自於房地產投資者,如果投資客被趕出市場,租金勢必上漲,最終影響的還是一般民眾。


他進一步強調:「政府的打房手段,並沒有真正解決市場供需問題,反而讓市場變得更加畸形。」長期下來,交易量下滑、建商縮減推案、銀行放貸更趨保守,這些因素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市場問題。


房市政策需要更全面的規劃,單靠「打房」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

李同榮最後呼籲,政府應該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檢討房市政策,而非僅靠「一招打房」來應對市場變化。他認為,房市的真正問題,在於供需結構、資金流動,以及整體經濟環境,而這些問題並非短期政策能夠解決。「與其一再強調打炒房成效,政府更應該思考如何讓市場回歸正常機制,讓產業與經濟發展並行,才能真正維持房市的健康穩定。」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