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署推輪候制! 社宅告別抽籤 公平分配解決供不應求

國土署推輪候制! 社宅告別抽籤 公平分配解決供不應求

國土署推輪候制! 社宅告別抽籤 公平分配解決供不應求

國土署推輪候制!  社宅告別抽籤 公平分配解決供不應求

僧多粥少的社會住宅分配,輪候制是解方還是問題?國土署已研議新制度。(圖/記者鄭志宏攝)


富比士地產王記者鄭志宏/台北報導


面對社會住宅供不應求的困境,國土管理署正研議擴大實施社會住宅「輪候制」,希望提高社會住宅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目前社宅分配以「抽籤制」為主,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中籤率普遍偏低,台北市最低僅約 6.90%、新北市約 11.15%,使得真正急需住房者常無法及時獲得協助。


「輪候制」是由 OURs 都市改革組織早在 2022 年提出,認為透過建置「輪候名單」,可讓民眾清楚知道自己何時可能入住社宅,有助生涯規劃,同時讓政府掌握住房需求數據,在 2022 年 11 月,社會住宅推動聯盟蒐集彙整興建型社宅中籤率時就發現問題的嚴重性,並開始倡議「輪候制」的必要性。


國際上,如荷蘭、法國、英國等社會住宅比例較高的國家多採用「輪候制」,根據申請者的先來後到或參酌其他條件依序入住;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自 2023 年 1 月起實施新的積分制度,申請者可獲得等待積分、搜尋積分、新手積分和特殊情況積分,以更公平地分配有限的社宅資源。


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朱芳妮指出,若社宅入住機制改採輪候方式,政府可依據申請民眾的社會或經濟條件採取評點機制,讓弱勢程度較高或急迫性較高的民眾優先獲得適合的住所;「輪候制也能讓政府預先掌握符合社宅入住資格者的數量、家戶組成、工作地點等資訊,進行更精準的社宅規劃與布局。」


OURs 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彭揚凱認為,現行的抽籤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無法保證真正需要的人獲得社宅,與抽籤制相比,輪候制根據申請者的家戶條件與需求急迫性來排序,確保有限資源能分配給最需要的人群。他進一步指出,輪候制也能凝聚支持並監督社宅持續推動的民意基礎。


不過,輪候制也存在挑戰,包括社宅選址不具彈性難以切合申請者需求、輪候期間申請者資格可能改變,以及可能造成社宅弱勢民眾過度集中化等問題。新北住都中心表示,當社宅供給數量及民眾需求數量已趨於平衡且穩定時,輪候制可行性較高。


目前全國興建型社宅可供居住的戶數僅有 27,763 戶,興建中的為 33,476 戶,提供數量未達完整,採用輪候制前,專家建議應先建置「統一登記平台」作為第一步,讓政府有效掌握整體需求大數據,作為輪候制政策設計的參考依據。


輪候制能否真正落實,關鍵在於政府實踐居住正義的決心。專家表示,如能妥善解決技術問題並制定合理規則,輪候制確實有望提高社宅分配的公平性,讓社會住宅真正成為解決居住問題的有力工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