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房市在建商紛紛讓利下,前一波多頭時期已經「絕版」的2字頭房價,如今又再「重現江湖」。
自2014年房市開始下修以來,以讓利為訴求打響知名度的大台北新5大重劃區,無疑是激發自用買氣、加速房市築底的最大推手,然而,5大重劃區雖然看似各具發展優勢,實際上仍潛藏開價偏高的問題,在購屋首重CP值的年代,究竟誰才是價位合理,未來又有增值空間可以期待的房市明日之星?
長期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視為衡量一地房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口紅利愈多的地方,房價自然會上漲,反之,人口負成長的區域,則勢必面臨房價下跌的命運。
台北市府配合中央危老條例,增訂「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自治條例」第95條之3,放寬危老建築基地的高度、高度比、後院深度比及住宅區建蔽率,即日起生效,有望加快重建腳步。
今年商辦自用與投資需求看漲,根據商仲統計過去10年間,全台北市整棟商辦及廠辦大樓的交易中,內科成交案即佔總交易金額逾5成,內科園區的商用不動產投資活動,2018年前3季更高達近8成,業者認為,雖整體不動產市況尚未有全面回溫氣息,但大內科的優質標的持續吸引買方進場。
台灣小家庭居住型態愈來愈多,住房需求也跟著改變。根據實價統計,台北市近2年住宅房型的交易中,電梯3房的交易比重減少,2房與套房的比重則持續增加,房仲業者表示,首都圈房屋單價高,加上少子化趨勢,是近年台北市住宅「小宅化」的主因,但就佔比而言,3房住宅仍是多數人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