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搜尋 - 房產業者

新聞搜尋 - 房產業者

市場動態

重現1字頭絕版價 八里市區吸引購屋族卡位

在新北市政府大力開發下,八里區近年重大建設話題不斷,區域三大重點建設包括八里輕軌、淡江大橋,以及台北港特定區產業專區的開發,當地房產業者表示,這些重點建設不僅將促進八里當地的發展,未來隨著交通便利性提升也將吸納外移人口,房價增值可期,近期更有指標案打出早已「絕版」的1字頭價位,成功吸引大台北購屋客。 房地產業者指出,八里三大重點建設之中,串起八里與淡水的淡江大橋主橋段已經動工,完工後將銜接台61線與台64線,完善當地的交通路網,淡海輕軌延伸八里線的建設,去年底也已通過可行性審查,2大交通建設都讓八里房市加速與雙北生活圈緊密連結,至於台北港產業專區,則將替當地帶來產業前景與就業機會,除了吸引建商爭相購地推案,也讓八里房市能見度大增。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房市快速回溫,不少區域的房價都已漲回歷史高點,對於有購屋自住需求的民眾來說,要找到房價負擔得起,還能享有補漲機會的區域,放眼雙北市也僅剩下八里,隨著新北二線區域房價紛紛站上3字頭,八里新案多數落在2字頭的價格優勢,對購屋族而言更是莫大誘因。 由佳瑞建設推出的預售案「水澍之間」,近期更打出每坪19.9萬元的絕版價位訴求,加上淡水河景觀宅的規劃,一推出即備受市場矚目,不僅吸引在地區域客購買,也替當地帶來大量鄰近的雙北客層,目前已銷售7成。 現場專案經理章肇峰表示,雙北市區房價居高不下,購屋族選擇往蛋白區找房子已成趨勢,八里房市過去雖然較被人所忽略,但房價基期低、重大建設多,最具成長性,因此近期打出的1字頭絕版價訴求,除了當地自用族群,也有不少來自三重、蘆洲、五股、林口的外地客,因著眼親民實惠的房價與增值潛力而購買。 章肇峰指出,「水澍之間」是八里舊市區近年難得推出的預售新案,位於市區發展成熟的中山路上,生活機能便利,步行可達全家超商、全聯超市及中庄市場,社區門前還有多路公車,可直達板橋、士林、北投一帶,交通四通八達,聯外動線佳。距離學區大崁國小也僅600公尺,周遭環境還可享淡水河畔與左岸公園、自行車道、十三行博物館等休閒綠地。 基地面積約1736坪,規劃5棟地上15層、地下3層建築,總戶數227戶,全棟採RC鋼筋混凝土構造。休閒設施規劃有接待大廳、中庭花園、健身房、閱覽室、會議室、瑜伽教室等豐富多樣的公設。 住家格局坪數規劃為2~4房、23~56坪。每坪成交價19~20萬元,主力產品為38坪3房格局,每戶配一車位,共規劃有230個坡道式平面車位,每個價格120~145萬元。目前推出訂簽10%,自備款2成,可貸8成方案,全案預計2021年3月交屋。

市場動態

高雄4大豪宅聚落大車拚 中央公園特區最抗跌

受到台商回流激勵,近年高雄不讓北市專美於前,陸續冒出單宗過億元的豪宅交易案,包括美術館、農十六、亞灣區與中央公園特區4大豪宅聚落,買氣都呈現溫和順銷趨勢,尤其是唯一坐落正市區的中央公園特區豪宅,因具有媲美台北市大安森林公園的絕佳環境條件,更是受到台商與傳產業企業主的青睞。 房產業者指出,近年因首購自住需求旺盛,相較於總價逾3千萬、每坪30萬以上的高雄豪宅,過去2至3年其實鮮少新增供給,因此,現在線上銷售的豪宅,多數是之前便已存在的豪宅案,在溫和銷售的情況下,平均一年可賣掉20戶,也讓市場上能選擇的豪宅愈來愈有限。 業者指出,高雄4大豪宅聚落之中,美術館、農16屬於北高雄的豪宅聚落,前者比較像是台北市還沒有美麗華百貨時的大直生活圈,屬於單純的住宅區,不過,近期隨著商業機能各方面逐步建立,目前該豪宅聚落每坪單價站穩30萬元、未來則要挑戰每坪45萬元的天花板價位。 至於農16豪宅聚落,最大特色則是擁有面積高達10公頃的凹子底森林公園,加上商業機能成熟,比較像是北市忠孝東路兩側的豪宅氛圍,每坪均價落在每坪35萬元,但目前已傳出有豪宅想要挑戰每坪60萬元的新天價。 不過,最受到中央與地方政策激勵的,要屬於亞洲新灣區。該區是高雄重點開發區域,公部門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希望能夠打造成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頂級商圈氛圍,目前區域內每坪房價落在30至35萬元,已有豪宅挑戰每坪50至60萬元的高價。 相較之下,中央公園特區是高雄最早期開發的豪宅聚落,也是4大豪宅聚落之中,唯一坐落於正市中心的精華地段,由於區域內已經鮮少可開發素地,因此豪宅相當稀缺,但也因為沒有新案拉抬區域行情,目前房價為4個聚落中最親民,每坪房價約30萬左右,未來若有新案推出,有機會挑戰40萬元高價。 區域房產業者指出,中央公園特區可享大立精品商圈,交通上則有捷運橘線O4、O5站與紅線R10站,開車10分鐘上中山高速公路,去年該特區有一個豪宅案,一年便賣掉超過15戶,顯見高雄原本的豪宅聚落,仍是高雄豪宅客相當喜愛的購屋區域。 業者分析,近幾年高雄豪宅買家多數仍以高雄在地客為主,占比超過8成,主要是傳統、造船、鋼鐵業等殷實企業主,不過,過去一年在資金浪潮席捲下,不但出現北客南下買豪宅,甚至吸引來自新加坡、香港等地的企業主,不過購買比率相對低。 業者指出,早期高雄出現「豪宅」一詞,主要是高雄在地的企業主,想要從原本大地坪的透天厝,換至有物管與市區的大樓住宅,當時純粹是換屋需求,另一批則是原本就住大樓的企業主,隨著家族成員增加導致空間不夠用,或者屋況老舊,因此想要換到百坪以上的住宅大樓,豪宅一詞才在高雄應運而生。 不過,高雄豪宅即便比台北市、台中還要慢才出現,但其實演進也是跟著台北與台中一起,逐漸形成一些新的豪宅聚落,包括農16、美術館、亞洲新灣區等,至於傳統豪宅區中央公園特區,則因為土地開發較早導致後期推案較少,雖已進入開發成熟階段,但能見度相對不高。 業者分析,高雄的豪宅買盤,從早期在地的換屋需求,逐步演進到周邊各縣市鄉鎮的企業者置產的首選,到出現北客南下購屋,甚至近幾年也出現國際豪宅購屋客,從新加坡、香港等地來高雄,主要是看中高雄豪宅基期低,氣候環境又與兩地雷同,因此,選擇到高雄買豪宅。 不過,若以價格區分,目前高雄豪宅分為兩個價格帶,其中多數集中在每坪單價30萬元上下,但有一些超高價豪宅,每坪單價則直接跳高一倍,往60萬以上挑戰。至於目前最受歡迎的豪宅總價帶是2500萬元以上、3500萬元以內,坪數則以100至120坪為最適合空間,因此每坪單價自然落在25至35萬元。 業者指出,豪宅買家會有所謂的群聚效應,舉例來說,有一個企業主買了,便會邀請三五好友到新家聚會,也會帶進一波忘年之交買在同一個豪宅社區,此外,還有一部分是家族購屋,一次購買多戶,一戶自住、一戶給小孩,其他戶則由家族成員居住,其實就是「垂直居住」的三代同堂概念。 因此,豪宅社區的公設便顯得相當重要,目前高雄豪宅客較喜歡的公設包括游泳池、宴會廳,甚至KTV以及麻將間等,下樓便可以在社區內便能跟三五好友聚會,也是目前高雄高資產族群最能接受的生活模式。

市場動態

利率探底租金飆高!專家:該告別「租」隊友了

租屋或買房向來是個爭論不休,卻始終難有定論的話題,尤其是在高房價時代,不少人乾脆直接「跳過」購屋這個選項,一輩子當個租屋族。然而,租屋雖然看似負擔比較輕鬆,但長久下來,租屋真的比購屋划算?如果告訴你,租屋40年等於幫房東賺進1千萬,那麼,你還願意當房東的「租」隊友? 事實上,租屋或買房哪個有利,說到底只是每個人的選擇問題。不少選擇租屋的人,往往著眼於當下,將「薪水太低買不起」、「房子太貴不合理」等理由,當作逃避購屋的藉口,不過,一旦將時間拉長來看,租屋族若無妥善的理財規劃,很可能最後落得兩頭空,與購屋族的人生結局大不同。 近日就有房產業者根據實價登錄數據,針對租屋或買房問題進行財務試算。由於得出的結論實在太驚人,在各大網路論壇引起熱烈討論。 該調查指出,台北市2018年整層住家的租金約2.7萬元、新北市約1.9萬元,換言之,要在雙北市租房子,2萬元租金可說是基本門檻,1年至少花費24萬元在租屋上,在租金不變的情況下,從出社會工作到退休約莫40年的時間,光是付給房東的租金就高達960萬元,說是幫房東揹房貸,一點也不為過。 但若是在新北市購屋,以主力3房總價1250萬元、貸款8成1000萬元、利率1.625%為例,每年的房貸利息支出約16萬2500元,20年下來的利息總支出也僅要325萬元,遠低於付租金,且20年後房貸繳清,償還的本金仍是自己的,等於是幫自己存下了1000萬元,而這還不包括房價增值的好處。 更殘酷的事實是,租金不可能永遠凍結,正如同物價一般,只會愈來愈高。內政部發布的最新調查報告就指出,全台租金指數已連續54個月上漲,且自2011年3月以來就沒有出現過下跌的紀錄,在這長達將近10年的期間,租金指數只有1個月持平,證實了租金不斷上漲的趨勢。 專家分析,在高房價影響下,選擇租屋的人比10年前多出2倍,而選擇租屋的原因,有高達6成5表示是因為買不起,但也正是因為愈來愈多人為了躲避高房價,選擇以租代買,才會導致租金一年比一年高,若不趁早擬定購屋計劃,租屋族不但只能繼續看房東臉色過日子,最後恐怕連租也租不起。 反觀全各都會區的房價,雖然都較過去10年上漲不少,但在前幾年房市下修的過程中,價格已出現適度的修正,而房貸利率則在全球低利率環境下持續探底,五大行庫新增貸款利率則是不斷創下歷史新低,顯示現階段的購屋壓力與貸款成本,比房市高點時期降低不少。 根據內政部發布的最新數據,全國2019年第3季的房價所得比為8.47倍,較上季、去年同季均下降,且已連續4季下降,住宅價格指數僅房價基期較低的南二都呈現上升趨勢,其餘四都則持續平穩,而房價最高的台北市,房價所得比則從前一季的14.4倍降至13.7倍,單季下降0.7倍,為六都最多。 大家房屋企劃研究室主任郎美囡分析,房價在2016年以後普遍下修,房市盤整的修正幅度約10%,與2014年以前市場多頭時期相比,處於相對低點,且自從房市開始修正後,因主力買盤轉以自用為主,建商端在推案多以低單價、低總價為訴求,也是購買力相對提升、購屋壓力相對減輕的原因。 此外,理財專家也指出,以往房價高、利率高,租金便宜,基於每月能用在居住上的支出有限,選擇租屋自然有其道理,但隨著房價下修、利率探底,租金卻不斷創新高的情況下,主要都會區的租金報酬率都已回升到2%以上,部分中南部區域甚至可達3~4%,高出房貸利率整整1倍,此時自然買房較有利。 簡單來說就是:當租金報酬率高於房貸利率時,租屋族每月支付給房東的租金,被房東拿來繳利息都還有剩。因此,在租金不斷走揚、利率持續走低的大趨勢下,將租金轉換為房貸已逐漸變成可能,當租屋與買屋出現黃金交叉,就證明「租不如買」的時代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