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搜尋 - 空間

新聞搜尋 - 空間

建築美學

領航台灣建築數十載 潘冀-人本建築的終身實踐家(上)

一般人或許對這個名字不一定熟悉,但潘冀可是台灣極少數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頭銜的建築師,也是全台規模最大、唯一在中國大陸具備獨立開業資格的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更是台灣高科技廠辦與醫療建築設計領域的先驅,包括台積電、聯發科、友達光電等高科技廠辦,乃至於郭台銘捐贈百億元興建的世界級頂尖癌症醫療中心: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全都是出自潘冀之手。 台灣積體電路15廠區(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近年,潘冀又全心投入推廣「青銀共居」的建築理念,並與多家知名建設公司,一同規劃中老年人的居住願景,持續在台灣建築界扮演先行者的角色。潘冀的巨大貢獻,不僅止於建築領域,甚至對台灣經濟、社會與產業界,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與影響。 這真的是位已年近80(其實才78歲)的老人?從潘冀身上,記者除了只看到已經花白的頭髮,卻絲毫感受不到任何老年人的遲暮之氣。當訪談漸入佳境後,潘冀反客為主,毫不吝嗇並絡繹不絕地分享著他的經歷與想法時,更讓人無法忽視他侃侃而談的自信,以及時而引人哄堂大笑的幽默。 潘冀的個人特色,如同他的建築設計與人生:默默貢獻,卻影響深遠;不標榜個人風格,卻讓人感覺歷久彌新。 潘冀畢業於成功大學、美國萊斯大學,後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學位,先後於紐約Philip Johnson及Davis Brody建築事務所工作。1981年選擇回台創立「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距今已有38個年頭,目前事務所成員多達200人以上,猶如一所建築設計學院,成功奠定了台灣規模最大建築師事務所的地位,也是目前台灣唯一在中國獲得獨立開業資格的建築師事務所。 帶動台灣醫療建築設計發展 得獎無數的潘冀,近期陸續榮獲中國醫療建築設計年度傑出人物獎項、2019 WACA世界華人建築創作優秀獎,獲獎作品出自他設計的醫療建築,為病患與醫護人員提供了良好及人性化的環境。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同時,潘冀也頻頻受邀參與設計規劃台灣與對岸的醫療建築,郭台銘捐贈百億元興建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即特別邀請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成就了台灣唯一的世界頂尖癌症醫療中心,帶領台灣醫療建築設計躋身世界一流水平。 有別於一般的建築師事務所,接案多以商業、住宅類為主,潘冀的事務所則是著重在高科技廠辦與醫療建築等先進建築領域,是什麼讓他把目光聚焦於此? 潘冀說,那是在20年前機緣巧合下,事務所與雙連長老教會合作,為教會中照顧年長及失智老人的福利園區設計安養空間,邊做邊學,日積月累下成了事務所的專長之一。 而醫療建築、分工精細的高科技廠辦,並不像建築本體那樣冷冰冰,而是必須像照護長者與失能者一般,必須更面面俱到,照顧到使用上的每一個細微環節。「尤其是醫療建築,除了照顧居住者的需求,還要符合醫師的高要求,設計更複雜,也更具挑戰。」潘冀直指重點的說。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因此,醫療建築設計除了一般的空間使用需求,更著重於整體的規劃性、功能性、實用性、人性化及綠化環境等方面,還需兼顧病患與家屬的情緒感受,從精神層面出發,結合大自然元素,透過光線的穿透力、綠化園林的點綴、空間層次的安排,創造人與環境的協調,讓使用者得到平靜與放鬆的心情。 「青銀共居」觀念值得被推廣 過程中也讓潘冀關注到現今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多長者過著獨居生活,不僅得不到關懷,還需承受周遭老人相繼離去的恐懼,生活每況愈下。他認為,「長者人生經驗豐富,集睿智於一身,有許多值得年輕人學習之處,老人與年輕人多相處,也有助於提升活動力。」為打破獨居養老的刻板印象,「青銀共居」的觀念更值得被推廣。 「我本身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實踐中,雖然我已經78歲,但每天都準時到事務所上班,工作8小時。事務所同時期進行的設計案將近40個,絕大部分的設計案我還是會參與討論,和年輕人一起腦力激盪,反而更有活力。無論工作玩樂,大家都融洽無間,完全沒有年齡的界限。」潘冀不忘以自己為例。 華固新天地(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為推廣「青銀共居」觀念,潘冀不僅找來璞真建設一起研究中老年人的居住願景,還與華固建設合作,將「青銀共居」的觀念植入大型住宅園區「華固新天地」,規劃空間符合適切的中小坪數產品,建築周邊以綠籬取代圍牆,營造大家庭合居氛圍,社區規劃全齡化多元公共設施,蘊含了「小私大公」的核心概念。 「小私」為私有空間可符合個人需求,「大公」則著重在公共空間的實用價值。「當公設的使用率高,成為各年齡層都喜歡去的空間,無形中就強化了鄰里之間的聯繫與互動。」潘冀強調了公設真正的意義在此。(上)

建築美學

建築美學/豪宅建築師翻篇歸零 戴育澤多元設計創造建築新美學

早期有台中「七期王子」之稱的戴育澤建築師,憑藉著在台中七期的多個豪宅作品而聲名大噪,在不少業主心中,戴育澤至今仍是最能將新古典美學發揮到極致的建築師。然而,近年戴育澤的建築作品依舊每每驚艷世人,但卻遍尋不著新古典風格的蹤跡,戴育澤甚至親口說出:「如果可能,再也不碰新古典!」 究竟是甚麼原因,讓這位台中新古典建築美學的代表人物,說出如此斬釘截鐵的話?未來是否還會有新古典作品問世?面對記者的連番追問,戴育澤只簡單吐出二字:「緣分」,但掛在他臉上那抹仍帶有念想的笑容中,似乎透露出「新古典建築大師V.S新古典建築美學」之間,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 台中七期聯聚和平(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不過,頂著豪宅建築師的光環,戴育澤卻從未替自己的設計作品設限,即便許多人是透過台中七期一棟又一棟的新古典風格豪宅而認識他,但戴育澤本人則是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被定義,也不喜歡讓自己的風格定型,「多元化創作」才是他的理念與追求,除了頂級別墅與豪宅大樓,從頂級飯店、商辦總部、學院校園,甚至是佛寺僧苑、納骨塔,都在戴育澤廣泛涉獵中,近年更跨足社會住宅領域。 戴育澤的多元創新,也表現在他的建築風格上。從最早期新古典主義的「聯聚和平」、現代主義的「葳格小學」、後現代主義的「日月千禧飯店」與「林口晴空樹」,到近年來數位形式建築的「敬業雲起」、「林口年豐七也別墅」,及參數設計的「大毅老爺行旅」,不斷在傳統都市景觀中注入創新元素。 林口晴空樹(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在衝擊中激發創新 從批判中正向成長 「創新設計往往需要在衝擊的氛圍中被激發」,因此,戴育澤與事務所團隊每天都會進行晨會,會議中大家可分享工作經驗,像是遇到的問題,其解決及避免的方案,雖然很多時候,團隊成員會依據各自的專業立場有所堅持,僵持不下,即使身為事務所「一家之長」的他,也樂於接受下屬的批評及建議。 戴育澤認為,在面對難解的案子時,團隊成員解決難題的動機是一致的,絕不會因為意見不成熟或害怕被質疑而選擇沉默。團隊中的正向爭論,是一家事務所成長的動力,重要的是如何在過程中透過互動與溝通,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從中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新思維。 大毅老爺行旅(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以台中首棟使用參數化設計的建築「大毅老爺行旅」為例,因應基地位於馬路過彎處的弧線上,迎面為文化地標美術館,呼應地域上自然曲線的河川與人文氣息的街道交接,建築外觀取自台中新舊城市交疊的都市紋理意象,破除傳統騎樓柱列,改以框架形式的設計呈現。 而團隊成員在設計時,即從地域、文化、人文意象、美學、商業需求等方面,進行整體考量,並透過參數設計了幾何形狀的大面積玻璃觀景窗戶,讓旅人在下榻旅館時,不但可飽覽城市特色美景,更可從中發覺旅行不只是旅程,而是一趟城市探索的新體驗。 大毅老爺行旅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戴育澤回憶道,「若是沒試過,又怎麼知道業主不接受新概念、新美學呢?」為了讓業主看到最好的設計概念,他們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去做簡報及模型,結果一次提案就成功,不但業主出乎意料地接受了大膽顛覆傳統的創新設計概念,「大毅老爺行旅」也分別在2018年榮獲大台中市建築師公會特色設計獎,2019年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 以建築設計為再詮釋 由社會住宅回歸本質 超過30年的建築師生涯中,戴育澤在與業主合作中覺察到,建築設計不只是單向表達建築師的創作體現,同時也表達了一家公司的願景和理念。設計「敬業雲起」時,戴育澤選擇用「雲、畦、山、林」的概念融入建築設計中,並突破傳統建築基座的形式,將一樓的公設利用建築折線,表現出「山」的意象,隱喻業主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的名字。頂樓則設計三朵雲形的空中環景步道,往外眺望可見遠處美景,象徵公司的未來及願景。 敬業雲起(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近年來,戴育澤也積極跨足社會住宅的設計,目前承接的社會住宅案子共有四個,是台中承作總件數最多的事務所,要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規劃出房地產市場中無法做到的設計,是他所要面對的挑戰。 戴育澤說,自己常在思考,難道一般收入或較低收入的住戶,就應該放棄對建築美感的追求嗎?對他而言,美是不做作的,建築之美必須回歸到「空間的本質」,展現最純粹空間的內在本質。如同他的生活觀念,從簡單出發,不拘泥於形式,從而體會恬安淡然又值得再三反芻的韻味。 普同精舍(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進入社會住宅的領域,實現了他想要回饋大眾的理念。戴育澤表示,建築師這一職業可概括為文化工作者、服務業者,但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工作者;在設計社會住宅時,他以服務社會的態度參與,希冀對社會有所貢獻。 房市紅塵喧囂 堅持自我修行 多年來潛心向佛的戴育澤分享道:「如果沒到紅塵走一回,怎麼知道個人修行好不好?」對於「豪宅大師」的讚譽,須有翻篇歸零的姿態,也是他堅持建築設計必須多元性的原因。「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他一路走來的憑藉,在建築師生涯中遇到的難題與困境,也是他不斷精進自己的精神「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