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搜尋 - 國建

新聞搜尋 - 國建

市場動態

北市30坪以內小宅當道 豪宅建商也跟風

低薪高房價時代來臨,具備低總價優勢的「小宅」,成為自住民眾鎖定買進的第一間房,而這樣的趨勢,在高房價的台北市尤其明顯。業者觀察,自住買氣當道,建商紛紛將推案坪數縮小至30坪以內,就連過往推豪宅的建商也罕見推出「趨小」建案,以迎合民眾想入住台北市的需求。 根據房地產市調機構的調查資料,前幾年手握精華區土地,甚至長期推出大坪數建案的知名建商,近年也不得不順應「小宅」風,在建案裡頭規劃30坪以下的小宅。包括國建、大陸建、潤泰新、長虹、冠德、文心、璞園及璞真等豪宅建商,都紛紛推出小宅產品,甚至手握2個北市指標豪宅建商元利建設,也預計在文山區推出小坪數住宅。 根據《住展》雜誌調查,過去5年時間,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等三都,每一個年度推出的預售案總戶數中,30坪以下的房型占比都超低過4成,就連台北市相當精華的地段捷運忠孝復興站旁,也一口氣出現2個小宅建案,而且每坪開價都超過百萬元,顯見小宅推案熱潮正快速在主要都會區蔓延。 以去年928檔期為例,台北市即以小宅為推案主流,70坪以上大坪數住宅戶數占比僅約2成多,甚至出現建商產品定位大風吹的情況。例如過去在豪宅市場占有一席之地的東騰建設,以及將推案重心放在北市豪宅的首泰建設,也都開始轉攻小宅族群,成為這兩年房市的特殊現象。 《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分析,目前房市買盤主要是首購民眾、其次是長線置產客,而此波房市主力購買族群,大多鎖定30坪以下、相對低總價的小宅,而當豪宅建商推小宅成為趨勢,一般建商更難抵擋,未來新建案坪數規劃能不做大就不做大,若是原建照規劃大坪數但未動工,中途變更建照改作小宅也是大有人在。 何世昌表示,過去3房格局久居市場供給最大宗房型,小宅占比很少超過4成,但自2014年房市反轉之後,30坪以下的房型占比激增,而預售屋供給出現如此重大變化的主因,便是因為房市在歷經多次調節、盤整之後,買氣已轉變為以自住、首購族為主流,預料在高房價的都會區,這股小宅風潮仍會持續流行。 房產專家分析,小宅除了具有低總價的優勢,也與晚婚、少子化等社會現象有關,讓不婚族、頂客族等,選擇較容易入手的小宅當作人生第一間房。此外,台灣因已邁入高齡社會,部分住在老公寓的長青族,為求便利的生活設施與居住環境,也會進行換屋動作,除了賣舊換新,也有不少民眾選擇以大換小。 永慶房屋業管部資深經理謝志傑指出,現在不婚、不生的單身貴族愈來愈多,隨著人口結構消長變化,家庭戶量日趨減少,將牽動消費、房地產的型態改變,單身時代來臨推升的「單身經濟」不容小覷,而小宅產品在需求日增,以及購屋負擔相對較低等優勢支撐下,不失為「進可攻,退可守」的保值標的。 永慶房屋即曾依據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進行統計,去年第二季全國設有戶籍的單身戶長共128.1萬人,相較於5年前增加14.0萬人,成長12.2%,其中,新北市單身戶長最多,達25.7萬人,台北市則以18.5萬人居次,再進一步對照實價登錄資料可發現,台北市20坪以下的交易占比為19.3%,新北市則有10.8%,顯示小宅市場需求不小。 此外,受到高房價影響,過去台北市20坪以下的小宅,主要集中在中山、萬華與北投等區,近年則有明顯往市中心移動的趨勢,包括信義、大安、中正、松山等台北市中心,這2年也都相繼有小宅建案問世。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表示,從剛性需求面來看,晚婚、少子化等家庭趨勢,再加上高房價,無論在使用面積或購屋負擔的面向,建商過往的產品規劃勢必調整。 尤其超低利率及軌道經濟持續加碼,使「租不如買」、「時間房價」的比價效應不斷擴增,建商因而轉進「門檻房」市場推案,拉攏首購需求,直接帶動中低總價、小宅供給,連知名建商也頂著品牌光環,進軍重劃區、小豪宅市場。如同名牌精品推出價格容易入手,但又能傳承精神的副牌,往往讓市場趨之若鶩。

建築美學

領航台灣建築數十載 潘冀-人本建築的終身實踐家(上)

一般人或許對這個名字不一定熟悉,但潘冀可是台灣極少數榮獲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FAIA)頭銜的建築師,也是全台規模最大、唯一在中國大陸具備獨立開業資格的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更是台灣高科技廠辦與醫療建築設計領域的先驅,包括台積電、聯發科、友達光電等高科技廠辦,乃至於郭台銘捐贈百億元興建的世界級頂尖癌症醫療中心: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全都是出自潘冀之手。 台灣積體電路15廠區(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近年,潘冀又全心投入推廣「青銀共居」的建築理念,並與多家知名建設公司,一同規劃中老年人的居住願景,持續在台灣建築界扮演先行者的角色。潘冀的巨大貢獻,不僅止於建築領域,甚至對台灣經濟、社會與產業界,都有著舉足輕重地位與影響。 這真的是位已年近80(其實才78歲)的老人?從潘冀身上,記者除了只看到已經花白的頭髮,卻絲毫感受不到任何老年人的遲暮之氣。當訪談漸入佳境後,潘冀反客為主,毫不吝嗇並絡繹不絕地分享著他的經歷與想法時,更讓人無法忽視他侃侃而談的自信,以及時而引人哄堂大笑的幽默。 潘冀的個人特色,如同他的建築設計與人生:默默貢獻,卻影響深遠;不標榜個人風格,卻讓人感覺歷久彌新。 潘冀畢業於成功大學、美國萊斯大學,後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學位,先後於紐約Philip Johnson及Davis Brody建築事務所工作。1981年選擇回台創立「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距今已有38個年頭,目前事務所成員多達200人以上,猶如一所建築設計學院,成功奠定了台灣規模最大建築師事務所的地位,也是目前台灣唯一在中國獲得獨立開業資格的建築師事務所。 帶動台灣醫療建築設計發展 得獎無數的潘冀,近期陸續榮獲中國醫療建築設計年度傑出人物獎項、2019 WACA世界華人建築創作優秀獎,獲獎作品出自他設計的醫療建築,為病患與醫護人員提供了良好及人性化的環境。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同時,潘冀也頻頻受邀參與設計規劃台灣與對岸的醫療建築,郭台銘捐贈百億元興建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即特別邀請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成就了台灣唯一的世界頂尖癌症醫療中心,帶領台灣醫療建築設計躋身世界一流水平。 有別於一般的建築師事務所,接案多以商業、住宅類為主,潘冀的事務所則是著重在高科技廠辦與醫療建築等先進建築領域,是什麼讓他把目光聚焦於此? 潘冀說,那是在20年前機緣巧合下,事務所與雙連長老教會合作,為教會中照顧年長及失智老人的福利園區設計安養空間,邊做邊學,日積月累下成了事務所的專長之一。 而醫療建築、分工精細的高科技廠辦,並不像建築本體那樣冷冰冰,而是必須像照護長者與失能者一般,必須更面面俱到,照顧到使用上的每一個細微環節。「尤其是醫療建築,除了照顧居住者的需求,還要符合醫師的高要求,設計更複雜,也更具挑戰。」潘冀直指重點的說。 台大癌醫中心醫院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因此,醫療建築設計除了一般的空間使用需求,更著重於整體的規劃性、功能性、實用性、人性化及綠化環境等方面,還需兼顧病患與家屬的情緒感受,從精神層面出發,結合大自然元素,透過光線的穿透力、綠化園林的點綴、空間層次的安排,創造人與環境的協調,讓使用者得到平靜與放鬆的心情。 「青銀共居」觀念值得被推廣 過程中也讓潘冀關注到現今高齡化社會,愈來愈多長者過著獨居生活,不僅得不到關懷,還需承受周遭老人相繼離去的恐懼,生活每況愈下。他認為,「長者人生經驗豐富,集睿智於一身,有許多值得年輕人學習之處,老人與年輕人多相處,也有助於提升活動力。」為打破獨居養老的刻板印象,「青銀共居」的觀念更值得被推廣。 「我本身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實踐中,雖然我已經78歲,但每天都準時到事務所上班,工作8小時。事務所同時期進行的設計案將近40個,絕大部分的設計案我還是會參與討論,和年輕人一起腦力激盪,反而更有活力。無論工作玩樂,大家都融洽無間,完全沒有年齡的界限。」潘冀不忘以自己為例。 華固新天地(圖片提供: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為推廣「青銀共居」觀念,潘冀不僅找來璞真建設一起研究中老年人的居住願景,還與華固建設合作,將「青銀共居」的觀念植入大型住宅園區「華固新天地」,規劃空間符合適切的中小坪數產品,建築周邊以綠籬取代圍牆,營造大家庭合居氛圍,社區規劃全齡化多元公共設施,蘊含了「小私大公」的核心概念。 「小私」為私有空間可符合個人需求,「大公」則著重在公共空間的實用價值。「當公設的使用率高,成為各年齡層都喜歡去的空間,無形中就強化了鄰里之間的聯繫與互動。」潘冀強調了公設真正的意義在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