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震頻傳,全台很有感,特別是住在高樓層的民眾對於地震搖晃更是深刻。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資料顯示,過去10年國內每年新增約200棟21層以上的高樓層建築,顯示在建築法規允許的狀況下,開發商還是追求興建這類高樓層的景觀產品。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類高樓層建築在921大地震後的3~7年,每年平均僅有28棟21層以上建築物完工。
花東強震全台有感,強震一波波,引發住宅是否可以抵抗頻繁的大地震,保障住戶的居住安全,再度引起高度關注。而北市關注度極高的旋轉豪宅「陶朱隱園」,也曝光了內部的隔震結構,並強調陶朱隱園的結構強韌,內部耐震等級等同核能發電廠,建築壽命更可長達千年。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減碳更是刻不容緩;日前台中市建築經營協會舉辦講座,特邀勤友光電董座陳來助談及產業創新議題。陳來助在會中表示,台灣將隨著世界腳步進入「排碳有價」的新趨勢,儘管建築落實減碳過程,可能增加3~5%的營建成本,但未來節省下來的能源成本可高達2成以上。不過,仍有業界人士擔憂,0碳建築加劇營建成本負擔,壓縮中小型建商生存空間。
桃園市長鄭文燦出席「中壢區中興巷公辦都市更新案上梁典禮」。此案為桃園首件公辦都更案,基地面積3,059平方公尺,原為老舊警察宿舍,市府與原本6戶警眷協議搬遷,並以公辦都更方式引進民間資金,預計興建地上20層、地下3層建築物。自109年4月開工至今,工程進度穩定,今日完成上梁後,預計112年7月完工。
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榮華三路的「天母樺園社區」都更案,屬於北市府列管海砂屋建築物,因位屬明德站、石牌站之間,跨越磺溪就到天母地區,全案由住戶組成都市更新會擔任該案實施者,在中秋節前夕即將動工拆除,重建後將興建為地下4層、地上15層的大樓,預計113年完工。
優越集結!全球斜槓正 in,資深科技業大將首次大膽將科技斜槓建築,選在台北文化濃釀的重慶北大道首映!科技、建築、文化三者逬出最潮火花,樹立台北地產跳躍新思維,致力達到同中求異,異中求質的建築價值,「原真建設」夢想執行力十足,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