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以來,台灣的房市景氣大好,連官方祭出重稅都無法遏制房價走勢,背後原因在於出現「房價的成本循環陷阱」,如果不提早因應,後續的惡劣效應將無從避免。
台中上櫃建商總太地產(3056)召開110年度法說會,上半年營收35.93億元、EPS達3.43元。預計明年將有「總太聚作」、「共好Melody」交屋入帳,後續還有水湳經貿園區兩大新案即將進場,挹注營收穩定。
大華建設(2530)今日召開股東會,公布去年合併營收為8737萬元,稅前淨損6394萬元,每股虧損0.32元,會中通過不配發股利,但繼去年完成現增案、募集 31.4 億元資金,今年股東會通過再辦理20億私募案,大華建設董事長鄭斯聰表示,爲爭取大台北地區都更及危老案源開發,已正式成立專案編組專責執行。
近年交易量集中六都,但產品結構上有些不同,經業者統計實價近一年觀察各房市熱區的購屋類型,六都有五都均是以住宅大樓為主,新北市超過6成買大樓,僅有南二都之一的台南市近5成買透天,住宅大樓佔比不到3成,業者分析,高雄大樓推案多,台南市因居住習慣及透天供給仍超過一半,也讓台南購屋人多以透天為首選。
疫情之後,房市防疫概念宅正夯,根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高雄透天住宅開工總戶數為120戶,相比去年同期增幅近9成,當地業者指出,國人嚴守人與人間的距離防線,透天住宅三大防疫優勢,加上透天宅零公設、擁有完整土地持份,等優勢,對「有土斯有財」的南部人來說,更具身價優勢。
據數字網統計2021年第二季新進場建案,全台新推案個數、戶數下滑約2成,推案量銳減4成3,市況明顯熄火。業者指出,自5月中旬疫情爆發,加上7月房地合一、實價登錄新制上路夾擊,市場觀望氛圍濃厚,不僅全台看屋人潮腰斬,業者推案態度也漸趨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