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年輕人與弱勢族群居住問題,北市府力推公共住宅,台北市長柯文哲今(2018年10月29)日出席居住正義論壇公布4年實施成果,任內4年無論預算執行量、發造數目或開工數目都是前郝龍斌市長任內8年的4倍以上,對照起來相同人力執行8倍量的工作,並首創全國租金分級補貼,但興建公宅不只是解決「住」,還要思考對社會有什麼影響。
內政部今(12)日發布近3年不動產實價登錄統計情形,去年各鄉鎮市區建物交易面積前3名,桃園市就佔2名,臺北市以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交易占比最高,亦是六都中比例最高的,房仲業者認為,桃園市重大建設題材利多,北市則因普遍房價高,老屋價格偏低所致。
根據市調機構統計,北台灣今年上半年新案推案量達5615億元,不但較去年同期暴增近4成,預計全年推案量恐突破1兆元大關,創史上第3高紀錄,推案量爆炸的態勢又以新北市與桃園等地的重劃區最嚴重。學者憂心,累積的剛性需求已消化得差不多,業者過度樂觀又不肯讓利,恐加重房市供過於求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