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搜尋 - 解決方案

新聞搜尋 - 解決方案

建築美學

建築美學/豪宅建築師翻篇歸零 戴育澤多元設計創造建築新美學

早期有台中「七期王子」之稱的戴育澤建築師,憑藉著在台中七期的多個豪宅作品而聲名大噪,在不少業主心中,戴育澤至今仍是最能將新古典美學發揮到極致的建築師。然而,近年戴育澤的建築作品依舊每每驚艷世人,但卻遍尋不著新古典風格的蹤跡,戴育澤甚至親口說出:「如果可能,再也不碰新古典!」 究竟是甚麼原因,讓這位台中新古典建築美學的代表人物,說出如此斬釘截鐵的話?未來是否還會有新古典作品問世?面對記者的連番追問,戴育澤只簡單吐出二字:「緣分」,但掛在他臉上那抹仍帶有念想的笑容中,似乎透露出「新古典建築大師V.S新古典建築美學」之間,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 台中七期聯聚和平(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不過,頂著豪宅建築師的光環,戴育澤卻從未替自己的設計作品設限,即便許多人是透過台中七期一棟又一棟的新古典風格豪宅而認識他,但戴育澤本人則是一再強調,自己不喜歡被定義,也不喜歡讓自己的風格定型,「多元化創作」才是他的理念與追求,除了頂級別墅與豪宅大樓,從頂級飯店、商辦總部、學院校園,甚至是佛寺僧苑、納骨塔,都在戴育澤廣泛涉獵中,近年更跨足社會住宅領域。 戴育澤的多元創新,也表現在他的建築風格上。從最早期新古典主義的「聯聚和平」、現代主義的「葳格小學」、後現代主義的「日月千禧飯店」與「林口晴空樹」,到近年來數位形式建築的「敬業雲起」、「林口年豐七也別墅」,及參數設計的「大毅老爺行旅」,不斷在傳統都市景觀中注入創新元素。 林口晴空樹(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在衝擊中激發創新 從批判中正向成長 「創新設計往往需要在衝擊的氛圍中被激發」,因此,戴育澤與事務所團隊每天都會進行晨會,會議中大家可分享工作經驗,像是遇到的問題,其解決及避免的方案,雖然很多時候,團隊成員會依據各自的專業立場有所堅持,僵持不下,即使身為事務所「一家之長」的他,也樂於接受下屬的批評及建議。 戴育澤認為,在面對難解的案子時,團隊成員解決難題的動機是一致的,絕不會因為意見不成熟或害怕被質疑而選擇沉默。團隊中的正向爭論,是一家事務所成長的動力,重要的是如何在過程中透過互動與溝通,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從中激發出意想不到的創新思維。 大毅老爺行旅(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以台中首棟使用參數化設計的建築「大毅老爺行旅」為例,因應基地位於馬路過彎處的弧線上,迎面為文化地標美術館,呼應地域上自然曲線的河川與人文氣息的街道交接,建築外觀取自台中新舊城市交疊的都市紋理意象,破除傳統騎樓柱列,改以框架形式的設計呈現。 而團隊成員在設計時,即從地域、文化、人文意象、美學、商業需求等方面,進行整體考量,並透過參數設計了幾何形狀的大面積玻璃觀景窗戶,讓旅人在下榻旅館時,不但可飽覽城市特色美景,更可從中發覺旅行不只是旅程,而是一趟城市探索的新體驗。 大毅老爺行旅內部空間(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戴育澤回憶道,「若是沒試過,又怎麼知道業主不接受新概念、新美學呢?」為了讓業主看到最好的設計概念,他們以一絲不苟的態度去做簡報及模型,結果一次提案就成功,不但業主出乎意料地接受了大膽顛覆傳統的創新設計概念,「大毅老爺行旅」也分別在2018年榮獲大台中市建築師公會特色設計獎,2019年獲得國家卓越建設獎。 以建築設計為再詮釋 由社會住宅回歸本質 超過30年的建築師生涯中,戴育澤在與業主合作中覺察到,建築設計不只是單向表達建築師的創作體現,同時也表達了一家公司的願景和理念。設計「敬業雲起」時,戴育澤選擇用「雲、畦、山、林」的概念融入建築設計中,並突破傳統建築基座的形式,將一樓的公設利用建築折線,表現出「山」的意象,隱喻業主麗明營造董事長吳春山的名字。頂樓則設計三朵雲形的空中環景步道,往外眺望可見遠處美景,象徵公司的未來及願景。 敬業雲起(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近年來,戴育澤也積極跨足社會住宅的設計,目前承接的社會住宅案子共有四個,是台中承作總件數最多的事務所,要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規劃出房地產市場中無法做到的設計,是他所要面對的挑戰。 戴育澤說,自己常在思考,難道一般收入或較低收入的住戶,就應該放棄對建築美感的追求嗎?對他而言,美是不做作的,建築之美必須回歸到「空間的本質」,展現最純粹空間的內在本質。如同他的生活觀念,從簡單出發,不拘泥於形式,從而體會恬安淡然又值得再三反芻的韻味。 普同精舍(圖片提供:戴育澤建築師事務所) 進入社會住宅的領域,實現了他想要回饋大眾的理念。戴育澤表示,建築師這一職業可概括為文化工作者、服務業者,但同時也是一個社會工作者;在設計社會住宅時,他以服務社會的態度參與,希冀對社會有所貢獻。 房市紅塵喧囂 堅持自我修行 多年來潛心向佛的戴育澤分享道:「如果沒到紅塵走一回,怎麼知道個人修行好不好?」對於「豪宅大師」的讚譽,須有翻篇歸零的姿態,也是他堅持建築設計必須多元性的原因。「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他一路走來的憑藉,在建築師生涯中遇到的難題與困境,也是他不斷精進自己的精神「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