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合一稅2.0實施已滿一年,稅收大進帳下,符合新法課徵的房市交易案超過10萬筆,其中適用45%稅率的短期交易案更直逼3萬筆,應納稅金額則上看100億元,推估獲利金額可能超過220億元!顯示房市短期交易不僅量多,獲利也相當驚人。
不動產市場受惠資金潮,成交量屢開紅盤,去年更創下1.86兆元的紀錄,為2005年統計以來的新高,但實體店面似乎不在熱銷名單中,尤其高租金的大型店面近年更是乏人問津,依據實價資料,台北、新北、桃園的億元級店面交易量,今年上半年僅10筆,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3.1%。
解密全台十大富人區,所得最高的區域竟不在台北市,根據財政部於日前公布「109年度綜合所得稅申報初步核定統計專冊」,每戶平均綜合所得前十名行政區全數坐落在新竹縣市與台北市,若以兩地房市交易來看,平均所得高居榜首的竹北市,交易相當熱絡,近一年交易件數達1,603件;平均所得第二名的大安區則是全台房價最高的行政區。
繼台北市、宜蘭縣及連江縣實施囤房稅後,今年7月起,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等六縣市,也開始實施「囤房稅」,根據財政部資料,六縣市共約14.5萬人房屋稅負恐隨囤房稅上路增加,加計全台已施行囤房稅的九縣市,合計囤房人數則約28.5萬人。
財政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天上半年各縣市房地合一稅稅收大增,個人房地合一稅收累計174億元,年增89%,創下歷史同期新高,六都中以台中市稅收達35.46億元奪冠,不過,六都以外縣市表現也相當驚奇,有10縣市上半年稅收已破億元,當中有不少新面孔,包含苗栗縣、南投縣、宜蘭縣還有花蓮縣。
戴德梁行董事總經理顏炳立年初預言去年就已提到「蛋白區想拉高房價,彷彿名模穿錯衣服」,當資金退潮後,就可以知道,誰沒有穿褲子,果不其然,政府連續5波打炒房斷金流,升息貨幣政策,加上物價飆漲之下,通膨,房市利空大於利多,走空形勢已成,爽日子到盡頭,下半年只有「往事只能回味」,房市資金趴踢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