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房市近年來受「打房政策、市場氛圍、房屋負債比過高」等因素影響下,進入了多年的盤整期,直到106年建商開始紛紛讓利,也開始規劃符合「首購需求」的小宅,其特色就是「小坪數、低總價」。
房市究竟是依舊低迷,還是逐漸回春?可以確定的是,大台北房市在膠著了兩三年之後,原本處於觀望的剛性需求逐漸湧出,市場以低總價的首購商品表現一枝獨秀。
長期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視為衡量一地房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口紅利愈多的地方,房價自然會上漲,反之,人口負成長的區域,則勢必面臨房價下跌的命運。
根據經濟部統計,台灣2017年電子商務零售總額達2387億,觀察過去幾年,電子商務年成長率皆約5%,呈現穩定成長,商仲分析,台灣物流產業隨之穩定提升,進而帶動工業物流用地、倉儲用地的需求,吸引倉儲運輸業者以外的法人投資者。
根據地政局資料,今年前三季不動產移轉交易棟數共205,832棟、年增4.5%,各方專家對於此數據,解讀房市情況,多數曾接受過記者訪問的專家、學者以及業者,都認為房市現況為「房價緩跌、交易量升」的盤整期。
台商回流潮成為工業地產的重要支撐,根據世邦魏理仕發布工業土地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全台工業土地交易在2016年達到高峰,單年成交426億創下紀錄,主要受惠於自用型買方大舉購地、建商積極整合土地,隨後2017年因本土建商縮手,交易金額回復過往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