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雜誌統計, 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大台北主要行政區新成屋、預售屋房價漲幅前三名,依序為大同、南港、新店,漲幅從5.8%至6.1%不等。住展雜誌企研室經理何世昌表示,大同區具有交通、BOT等議題推升整體價格,而南港與新店都有低價銷售帶動後續上揚的特性。
蛋黃區不再扮演房價領頭羊,根據市調業者統計,大台北地區近1年蛋白區新案行情漲幅,力道強過蛋黃區,其中包括大同、南港、新店及淡水區,近1年房價漲幅均超過5%。而傳統蛋黃區則僅有中山、大安,氣勢不輸人,但年房價漲幅分別僅有4.2%、2.8%,豪宅群聚的大安區,上漲力道甚至只接近鬼城的一半。專家認為,蛋黃區高價產品雖有部分創價戶出現,但未出現齊頭式上漲,是整體表現遜於蛋白、甚至蛋殼區的主因。
雖然近年房市下修,但大台北都會區房價仍讓年輕人望之卻步,本期《地產天下》整理大台北首購族生活圈,標榜2字頭、近捷運規劃,如紅樹林與淡海輕軌、迴龍龜山生活圈以及機場捷運線A7站,大眾運輸規劃逐漸到位,紛紛主打總價600多萬元起入住2~3房,適合小資族、小家庭購屋,一圓成家夢。
長期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視為衡量一地房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口紅利愈多的地方,房價自然會上漲,反之,人口負成長的區域,則勢必面臨房價下跌的命運。
根據房地產市調機構統計,今年台北市住宅新成屋、預售建案房型比例,與去年相比,3房型占比就近4成,為各房型居冠,而市場主流1~2房的小宅產品不到5成,業者分析,景氣好轉、房價平穩或看漲,換屋族群買盤就會出籠,此時嗅覺敏銳的建商就會回頭搶食換屋需求,改推3房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