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市雖然幾經盤整,然而對有新購屋或換屋的小家庭來說,想要在蛋黃區置產依舊是難如登天;尤其大台北房市交易近幾年以剛性需求為主,反而以小坪數2~3房低總價、房價具支撐力道的捷運沿線外圍買氣更顯熱絡。
自2014年房市開始下修以來,以讓利為訴求打響知名度的大台北新5大重劃區,無疑是激發自用買氣、加速房市築底的最大推手,然而,5大重劃區雖然看似各具發展優勢,實際上仍潛藏開價偏高的問題,在購屋首重CP值的年代,究竟誰才是價位合理,未來又有增值空間可以期待的房市明日之星?
長期以來,人口紅利都被視為衡量一地房市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口紅利愈多的地方,房價自然會上漲,反之,人口負成長的區域,則勢必面臨房價下跌的命運。
台灣小家庭居住型態愈來愈多,住房需求也跟著改變。根據實價統計,台北市近2年住宅房型的交易中,電梯3房的交易比重減少,2房與套房的比重則持續增加,房仲業者表示,首都圈房屋單價高,加上少子化趨勢,是近年台北市住宅「小宅化」的主因,但就佔比而言,3房住宅仍是多數人的選項。
根據地政局資料,今年前三季不動產移轉交易棟數共205,832棟、年增4.5%,各方專家對於此數據,解讀房市情況,多數曾接受過記者訪問的專家、學者以及業者,都認為房市現況為「房價緩跌、交易量升」的盤整期。
台商回流潮成為工業地產的重要支撐,根據世邦魏理仕發布工業土地市場調查報告顯示,全台工業土地交易在2016年達到高峰,單年成交426億創下紀錄,主要受惠於自用型買方大舉購地、建商積極整合土地,隨後2017年因本土建商縮手,交易金額回復過往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