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新北巿樹林區建案「凱旋大苑」日前驚傳建商要解散,建商因流動資金不足,無法續建,讓已購戶急著像熱鍋上的螞蟻,深怕無法拿回已付出的費用,引起「爛尾樓」話題,內政部次長花敬群在受訪時表示,爛尾樓只是零星的個案,已開始討論續建機制的相關內容調整以及法令面的修正。他同時也呼籲產業界應該共同配合,才能強化制度。
台北市都更危老案激增735件,大街小巷可以看到陸續有危老改建基地陸續動工。根據北市建管處統計,時程+規模獎勵、結構評估、耐震設計與綠建築,是危老案件申請容積獎勵最普遍的項目,至於無障礙設計與捐贈公設地的規範較多,加上前面的容積獎勵可以拿滿40%的狀況下,無障礙設計與捐贈公設地成為最冷門的申請項目。
房市降溫有感,今年整體土地交易也降溫,主要受到央行房市管制的影響,以及營建業缺工缺料、營建成本走高等因素,都讓建商對於資金運用上更為謹慎,獵地的腳本趨緩,但千坪以上的大型土地,仍是建商精準鎖定的主要戰場。
年輕人買房愛新大樓?根據聯徵中心新增房貸資料統計,高雄今年上半年屋齡30年以上的老公寓,竟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買家是20~40歲的年輕客群,其中又以30~40歲年齡層居多,佔33.1%,40~60歲客群約佔4成,60歲以上僅不到1成,而高雄老公寓核貸成數為79.5%,平均貸款成數可達近8成。
今年進入升息循環,購屋成本跟著增加,推升了低總價小宅的買氣,今年上半年,15坪以下的小宅交易,北市最大宗,平均每4筆交易,就有1筆買小宅,連帶中南部也在房價一去不回頭下,使得民眾只能縮小購屋坪數,建商推案也因應需求,多朝小宅化規劃,專家則提醒,入手前要先留意銀行貸款成數是否能符合需求。
受惠於台積電封裝六廠設廠效應,帶動上下游科技產業鍊陸續進駐,苗栗竹南區域的居住需求逐漸增加,加上國道一號五楊高架橋向南延伸,帶來更便捷的交通,生活機能更完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