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科技所賜,現已有APP共享平台能讓居家修繕、裝修免出門,就能夠找到專業師傅來家裡施工,叫修APP正改變大眾找師傅的方式,不過住宅消保會顧問吳翃毅博士就提到,這樣的方式看似又快又便利,實則有隱藏性問題,「這些承攬項目及報價約定都很模糊,若出現糾紛,對消費者來說根本毫無保障。」
今天是九九重陽敬老節,台灣將在明年進入老年人口超過20%的超高齡社會,衛福部統計,截至今年9月,百歲以上人瑞創下新高共5542人,65歲以上長者超過400多萬人,全台人口高齡化,屋齡也持續老化,呈現「雙老」現象,平均屋齡已攀升至33年,屋齡30年以上住宅更是超過半數,正式突破500萬戶。
裝修爛尾事件不時出現,就有上班族貸款買中古屋後,想要裝修,直覺找了一同上教會的一對從事泥做、裝修工程父子檔,最終卻被不斷以缺工等理由藉故拖延,最終搞失蹤留下工程爛尾,而施工金額更是高達350萬元。
浴廁整修往往需花費不小筆預算,出錢的屋主們一定不樂意看到完工交屋後的幾個月時間內,看到出現滲漏水。住宅消保會在今年過年後,就出現幾個鑑定案或是調處案中,都看到設計師提出的「門檻型防水工法」,防水不成而是引水為患,造成屋主家嚴重的滲漏水。
3日發生大地震後,各縣市都出現不少房屋損傷問題,住宅消保會這幾天更出現新成屋屋主陸續進線詢問,有去年七月交屋的新房,首次遇到大地震,雖無嚴重損傷,但仍出現磁磚或房門旁有些許裂縫到水管疑似破裂地面滲水等情況,通知建商修繕,卻收到在保固期間,因是不可預知的地震造成的災害,不負修復責任。
全台屋齡飆升,老屋也常見出現滲漏水問題,不僅影響房價,也可能因為鄰居之間的滲漏水處理程序錯誤,從滲漏水修繕演變成鄰居間互告的情況,住保會即指出,老屋長年風吹日曬雨淋加上台灣還有地震因素,預估七成以上會有滲漏水問題,原因包括水路管線、水泥牆體裂縫等,並且就有案例住宅漏水,問題源頭並非上下樓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