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社宅數量無法突破且用地難尋,內政部正在研修住宅法及相關配套,除以土地開發及聯合開發等方式取得興辦社宅用地外,未來市地重劃、區段徵收或都市更新將「依法」規劃一定比率做為社宅,讓社宅回饋常態化,並讓「社宅自己長出來」,預計最快明年推動修法。
截至11月底,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已達 1,486 億元 ,雖然未達 2021 與 2022 年的水準,但是也已超過 2019 年的 893 億元與 2020 年的 1,268 億元;綜觀今年壽險業與建商態度保守,企業成為主力買盤,不僅自用自主性強,還可以將多餘空間外租,一舉兩得。
未來商辦及大賣場進駐是否會帶來交通打結問題更備受關注,至於大樓外觀及賣場外部立面是否能符合區域意象,恐怕考驗著都市美學轉型是否成功,與亞灣區重大建設能否呼應一致。
信義全球資產公司分析,受經濟、政策等因素影響,壽險業、建設公司為兩大商用不動產大型買方,在今年投資動能卻雙雙熄火,壽險業交易金額不足百億元,建設公司也止於 500 億元交易水準。
近年來,台灣房價持續飆漲,不少民眾負擔不起沉重的房貸而選擇租屋;為照顧租屋族群,立法院財政委員會審查《所得稅法》第 17 條,共有 11 個版本修正草案,全部的版本都主張將租金支出從現行列舉扣除額,改列為特別扣除額,而扣除額度上限則從現行12萬,提高到17萬至30萬元都有。
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指出,中華郵政針對 2024 年預算評估報告顯示,投資性不動產收益自 2020 年的 2 億 1,053 萬元,減為 2022 年的 2 億 43 萬元,減少 1,010 萬元、減幅為 4.8%,收益率也從 2.94% 跌至 2.64%,減少 0.3 個百分點,顯示近年不動產投資收益率下降,今年截至 7 月底止收益率僅 2.56%,為近年最低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