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3日邀集36家金融機構召開「強化銀行購地貸款風險控管措施」會議,要求銀行訂定內規,落實借款人依限動工興建,避免金融機構資金流供養地、囤地,明訂「一定期限」為18個月,超過未動工將按比例收回貸款或提高利息。
2021年住宅、土地、商用不動產三大市場屢創新高,尤其是商辦空置率下降至2%,也代表在金融業及科技業擴大辦公空間的強烈需求;展望2022年,仲量聯行董事總經理趙正義表示,2022年市場趨勢將出現包括「軌道經濟、辦公、ESG、物流、數據中心」等5大產業,將是游資競逐的五大明星標的。
近年房價急速攀升,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養地」也是其中讓房價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2020年開始,央行與金管會陸續針對國銀不動產放款進行專案金檢,國銀不動產放款無論利率與成數漸趨嚴格,以往常見的利率「破盤價」,或者是放款成數「模糊空間」,現在幾乎全都消失殆盡。因此,安信建經提醒,不管個人或企業行號申請「土地融資貸款」(簡稱土融)與「營建融資貸款」(簡稱建融),目前利率、成數、融資用途與動工期等相關規範多有變化,申辦前後都需要特別留意。
信義旗下子公司信義全球資產公司,明(2022)年確定將有兩筆精華地段標的釋出,由於行情及地段條件佳,預估將極具吸引力;根據實價登錄,近年指標性個案的土地單價行情都在110萬至160萬以上,讓原本已經接近開發飽和的北市精華區土地成交價,將廣受市場矚目。
央行去年12月以來,已經第4次出手,展現對金融機構控管的決心,有助銀行降低授信風險,但近期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高,為強化管理銀行信用資源,避免流供囤房、囤地之融資,只好再祭四大限貸。對投資客來說,不僅貸款成數受到影響,連小型建商不能養地,只要購地取得,就要趕緊開發。
中央銀行今(16)日召開第4季理監事會議,再祭第四波房市信用管制措施,重點主要擺在降低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並針對囤房與囤地進一步限縮貸款成數。專家認為,央行此舉已對槓桿操作過大的投機客帶來資金壓力,若搭配相關部會近期的打炒房措施,殺傷力將相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