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新公布的住宅開工量,去年前11月住宅開工數量為12萬戶,有機會連續4年超過13萬戶,為2009年統計以來的最大開工潮,專家指出,與房市需求暢旺、雙北以外區域崛起及住宅型態轉變有關,建商則指出,18個月限期開工也是影響的一大主因。
2023年全台推案量前十大的建商出爐!據市調統計,年度推案量前十名上榜建商合計推案約8千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逾3成,不過在個數和戶數上,反倒雙雙年減1至2成,為105件、2.8萬戶,供給量較往年明顯減少,建商縮手觀望,此外,推案王寶座過去已蟬聯4年的寶佳,也量縮3成,退居第二,第一則以推出1600億商辦案「京華廣場」的威京集團,成推案王大黑馬。
顏炳立 3 日記者會中直指,「現在說房價不會下來的都是仲介、公會理事長,說市場好,是因為建材漲、缺工、碳稅」,量縮價漲,炒作意味比較高;內政部回應,房價成本包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原物料成本等,徵收碳費對建築成本影響不大,呼籲業者,不要以碳費徵收為由哄抬房價。
今年房市買氣如何?據市調統計,2023年全台總銷金額仍爆出2.08兆元巨量,年成長7%,創有統計以來新高,已為2019年以來逐年增量成長,專家直言,各縣市買氣每次問,建商都說很好,但其實今年是「坐雲霄飛車」,漲最多的是台北,因指標大案把房價平均值往上拉,預期價漲、量縮現象將成為常態,明年只會「比今年好一點。」
「明年房地產還是向榮!『供需』還是最重要的法則」,甲山林集團董事長祝文宇今(20)日表示,政府打房是打有錢人,所以大坪數產品打房後受到很多委屈,但住宅政策還是有很多缺點,房價越打越高,房價要降低,就該想辦法降低「建築成本」,囤房稅2.0也是在增加成本,最終都是苦了消費者,年輕人還是買不起房。
據財政部最新統計,今年11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金額達42億元、年增高達34%,若統計前11月個人房地合一稅收已達348.22億元,有機會超過去年的382億元,甚至挑戰400億元再創歷史新高,新北市賣房增值最多、前11月稅收年增17.6%,11月稅收7.17億元,也是今年單月新高,年增逾1成都在北台灣,南二都則大致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