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國際發布最新「 2023 年第 4 季商用不動產及土地投資市場調查」,交易市場依舊呈現兩樣情,企業自用剛性需求支撐商用不動產買氣,拉抬 2023 年總交易額至 1,370 億元,年增幅約 3%;土地市場的買氣則因各項管制措施未解禁,交易額持續萎縮,全年僅 1,284 億元,是 2018 年以來、近 6 年來的最低點。
CBRE 世邦魏理仕台灣今(19)日舉行第四季報告,受到土地交易市場降溫、建商貸款受限、房市政策及震盪因素影響,購地力道明顯減弱;但對於 2024 年聯準會預告降息激勵市場振作,再加上央行貨幣政策趨於穩定,整體投資人信心將逐漸改善,展望明年交易市場將有小幅度的成長。
國泰化工(1715)高雄舊址閒置多年,今(12)日公開釋出售出訊息,並委託第一太平戴維斯代為銷售;近 2 年,高雄市政府透過大型公辦都更、捷運聯開、地上權等開發模式,吸引建商、專業投資機構與大型壽險機構投入商辦、旅館與商場的開發,帶動高雄商用不動產的多面向發展。
近年全球達成「減碳」共識,台灣更以 2050 年為淨零碳排目標,為協助企業更有效率落實 ESG,仲量聯行及永豐銀行 6 日舉辦「實踐不動產永續淨零與綠色金融論壇」,邀請產、學界 5 位與談人以各自角色探討綠色不動產的減碳解決方案以及綠色金融配套措施,活動吸引國內外科技業、保險公司、建設業、百貨業、旅館業及外商公司等近百家企業參與。
截至11月底,商用不動產成交金額已達 1,486 億元 ,雖然未達 2021 與 2022 年的水準,但是也已超過 2019 年的 893 億元與 2020 年的 1,268 億元;綜觀今年壽險業與建商態度保守,企業成為主力買盤,不僅自用自主性強,還可以將多餘空間外租,一舉兩得。
信義全球資產公司分析,受經濟、政策等因素影響,壽險業、建設公司為兩大商用不動產大型買方,在今年投資動能卻雙雙熄火,壽險業交易金額不足百億元,建設公司也止於 500 億元交易水準。